△早期(1-2周):受傷部位瘀血腫脹,經絡不通,氣血阻滯,此期治療以活血化瘀,行氣消散為主。飲食配合原則上以清淡為主,如蔬菜、蛋類、豆製品、水果、魚湯、瘦肉等,忌食酸辣、燥熱、油膩,尤不可過早施以肥膩滋補之品,如骨頭湯、肥雞、燉水魚等,否則瘀血積滯,難以消散,必致拖延病程,使骨痂生長遲緩,影響日後關節功能的恢複。在此階段,食療可用三七10克,當歸10克,肉鴿1隻,共燉熟爛,湯肉並進,每日1次,連續7-10天。
△中期(2-4周):瘀腫大部分吸收,此期治療以和營止痛、祛瘀生新、接骨續筋為主。飲食上由清淡轉為適當的高營養補充,以滿足骨痂生長的需要,可在初期的食譜上加以骨頭湯、田七煲雞、動物肝髒之類,以補給更多的維生素a、d,鈣及蛋白質。食療可用當歸10克,骨碎補15克,續斷10克,新鮮豬排或牛排骨250克,燉煮1小時以上,湯肉共進,連用2周。
△後期(5周以上):受傷5周以後,骨折部瘀腫基本吸收,已經開始有骨痂生長,此為骨折後期。治療宜補,通過補益肝腎、氣血,以促進更牢固的骨痂生成,以及舒筋活絡,使骨折部的鄰近關節能自由靈活運動,恢複往日的功能。飲食上可以解除禁忌,食譜可再配以老母雞湯、豬骨湯、羊骨湯、鹿筋湯、燉水魚等,能飲酒者可選用杜仲骨碎補酒、雞血藤酒、虎骨木瓜酒等。食療可用枸杞子10克,骨碎補15克,續斷10克,苡米50克。將骨碎補與續斷先煎去渣,再入餘2味煮粥進食。每日1次,7天為1療程。每1療程間隔3-5天,可用3-4個療程。
相關文章:骨折有哪些飲食調養法 骨折有哪些飲食調養法
骨折是一種嚴重的疾病,目前也是發病率較高的一種疾病,它的出現給人們的生活帶來嚴重後果,所以,骨折時期,調養很重要,特別是飲食方麵,正確的飲食讓病情好的更快,那麼骨折後應該吃什麼呢
一、骨折初期
由於骨髓腔裏出血,加上骨折端周圍的血管損傷出血,血液積聚在損傷部,臨床表現為骨折處腫脹明顯及青紫淤斑,中醫辨證多為氣滯血淤,故宜食具活血化淤、行氣消腫止痛之食物,如三七、山楂、薤白、薺菜、韭菜、螃蟹等。
三七蒸雞
材料:雞肉250克,三七粉15克,冰糖搗碎適量。
做法:將三七粉、冰糖與雞肉片拌勻,隔水密閉蒸熟。一日內分兩次食用,連服3~4周。功能:活血化淤,消腫止血。方中三七甘溫,長於活血化淤,止血定痛,化淤不傷新血,止
血不留淤滯,與雞肉蒸服,補而兼行,通中有止。適於老年體弱之骨折初期患者。
桃仁生地酒
材料:生地黃汁10克,桃仁30克,白酒500克。
做法:將桃仁去皮尖另研膏,將生地黃汁並酒煎沸,下桃仁膏再煮沸,去渣。每次溫服30毫升。
功能:有疏通脈絡、活血祛淤的功效。適用於骨折早期淤血腫痛。
二、骨折中期
多為和血生新期,宜食補肝腎、續筋接骨的食物,如枸杞子、杜仲及各種動物的骨頭等。
牛膝杜仲酒
材料:牛膝500克,杜仲15克,糯米1000克,甜酒曲適量。
做法:牛膝、杜仲煎去渣,取汁,部分藥汁浸糯米,待糯米蒸熟後,將另一部分藥汁拌甜酒曲加入,於溫暖處發酵為酒糟。每日兩次,每次取50克煮食。連服3~4周。
功能:化淤生新,補肝腎,壯筋骨。
豬骨湯
材料:豬骨頭1000克,黃豆500克,桃仁20克。
做法:將骨頭敲打為碎塊,與黃豆、桃仁一起水煮,加薑、蔥、鹽調味,食豆喝湯。每日1~2次,分4~5次食,連服百日左右。
功能:健脾利濕,祛淤生新。
烏雞丹參酒
材料:雄烏雞1隻,丹參30克,白酒2500毫升。
做法:烏雞去毛及內髒,洗淨,置酒中共煮,至酒熬至一半即可食用。每日早、晚各飲服20~30毫升,連服10~15天。
功能:補益肝腎,活血通絡。
三、骨折後期
骨折愈合較慢,或久不愈合者,多為氣血不足,肝腎兩虧。宜補益氣血、滋補肝腎類食物,如紫河車、桂圓肉、黑豆等。
牛膝蹄筋
材料:牛膝10克,鹿筋100克,豬蹄肉500克,火腿50克,蘑菇25克,甜椒5克,味精0.5克,紹酒30克,生薑10克,蔥10克,食鹽5克。
做法:鹿筋先蒸酥軟後冷去外層筋膜,後將豬蹄肉、蹄筋、牛膝、火腿絲、蘑菇等物同放碗內,上籠蒸3小時,待蹄筋熟爛後即可食用。每次適量服食,連服3~4周。
功能:補肝腎,強筋骨,利關節。
當歸羊肉羹
材料:當歸25克,黃芪25克,黨參25克,續斷10克,仙茅10克,羊肉500克,蔥、薑、食鹽、料酒、味精各適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