3、增强免疫功能:红薯含有大量黏液蛋白,能够防止肝脏和肾脏结缔组织萎缩,提高机体免疫力,预防胶原病发生。红薯中所含有矿物质对于维持和调节人体功能,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。所含的钙和镁,可以预防骨质疏松症;
4、防癌抗癌:红薯中含有一种抗癌物质,能够防治结肠癌和乳腺癌。此外,红薯还具有消除活性氧的作用,活性氧是诱发癌症的原因之一,故红薯抑制癌细胞增殖的作用十分明显;
5、抗衰老、防止动脉硬化:红薯的抗衰老和预防动脉硬化作用,主要是其所具有的水除活性氧作用产生的,红薯所含黏液蛋白能保持血管壁的弹性,防止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;红薯中的绿原酸,可抑制黑色素的产生,防止雀班和老人斑的出现。红著还能抑制肌肤老化,保持肌肤弹性,减缓机体的衰老进程。
适用人群
1、一次不宜食用过多,以免发生烧心、吐酸水、肚胀排气等不适;
2、胃溃疡、胃酸过多、糖尿病人不宜食用。
注意事项
1、红薯忌与柿子、西红柿、白酒、螃蟹、香蕉同食。
2、红薯和柿子不宜在短时间内同时食用,如果食量多的情况下,应该至少相隔五个小时以上。如果同时食用,红薯中的糖分在胃内发酵,会使胃酸分泌增多,和柿子中的鞣质、果胶反应发生沉淀凝聚,产生硬块,量多严重时可使肠胃出血或造成胃溃疡。
简介:
番薯(本草纲目,福建、广东)甘藷(植物名实图考),甘储、甘薯、朱薯、金薯、番薯、番茹(本草纲目拾遗),甘藷、番薯、红山药、朱薯、唐薯(农政全书等),玉枕薯(台湾府志),山芋(江苏、浙江),地瓜(辽宁、山东),山药(河北),甜薯、红薯(山西、河南),红苕(四川、贵州),白薯(北京、天津),阿鹅(云南彝语)。
一年生草本,地下部分具圆形、椭圆形或纺锤形的块根,块根的形状、皮色和肉色因品种或土壤不同而异。
茎平卧或上升,偶有缠绕,多分枝,圆柱形或具棱,绿或紫色,被疏柔毛或无毛,茎节易生不定根。
叶片形状、颜色常因品种不同而异,也有时在同一植株上具有不同叶形,通常为宽卵形,长4-13厘米,宽3-13厘米,全缘或3-5(-7)裂,裂片宽卵形、三角状卵形或线状披针形,叶片基部心形或近于平截,顶端渐尖,两面被疏柔毛或近于无毛,叶色有浓绿、黄绿、紫绿等,顶叶的颜色为品种的特征之一;叶柄长短不一,长2.5-20厘米,被疏柔毛或无毛。
聚伞花序腋生,有1-3-7朵花聚集成伞形,花序梗长2-10.5厘米,稍粗壮,无毛或有时被疏柔毛;苞片小,披针形,长2-4毫米,顶端芒尖或骤尖,早落;花梗长2-10毫米;萼片长圆形或椭圆形,不等长,外萼片长7-10毫米,内萼片长8-11毫米,顶端骤然成芒尖状,无毛或疏生缘毛;花冠粉红色、白色、淡紫色或紫色,钟状或漏斗状,长3-4厘米,外面无毛;雄蕊及花柱内藏,花丝基部被毛;子房2-4室,被毛或有时无毛。
开花习性随品种和生长条件而不同,有的品种容易开花,有的品种在气候干旱时会开花,在气温高、日照短的地区常见开花,温度较低的地区很少开花。
蒴果卵形或扁圆形,有假隔膜分为4室。种子1-4粒,通常2粒,无毛。由于番薯属于异花授粉,自花授粉常不结实,所以有时只见开花不见结果。
番薯原产南美洲及大、小安的列斯群岛,现已广泛栽培在全世界的热带、亚热带地区(主产于北纬40°以南),但在一些较北的地区如黑龙江省也已栽种成功。我国大多数地区都普遍栽培。
番薯是一种高产而适应性强的粮食作物,与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关系密切。块根除作主粮外,也是食品加工、淀粉和酒精制造工业的重要原料,根、茎、叶又是优良的饲料。
我国古代之甘薯乃系参薯 Dioscorea alata Linn. 而非本种。
[1]番薯又称红薯、甘薯、红苔、白薯、地瓜。其之所以[2]称番薯,大抵是因为它是“舶来品”之故。相传番薯最早由印第安人培育,后来传入菲律宾,被当地统治者视为珍品,严禁外传,违者要处以死刑。16世纪时,有两个在菲律宾经商的中国人,设法将一些番薯藤编进竹篮和缆绳内,瞒天过海,运回了福建老家,遂种植遏及中华大地。多少年来,由于这个舶来品易种易得,售价低廉,人们逐渐淡忘了它在异邦的珍贵和引种的风险,只作为粗粮和饲料看待。其实,番薯有极高的营养价值。在日本被誉为长寿食品,同时又具有很好的药用功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