红薯,又称甘红薯、芋头、红蓣、紫蓣、番薯、甘薯、山芋、地瓜、线苕、白薯、金薯、甜薯、朱薯、枕薯、红苕等,旋花科一年生植物,不同地区人们对它的称呼也不同。
河南人称其为红薯,北京人叫白薯,山东人和东北人称为地瓜。
上海人和天津人称山芋,江苏南部称为山芋。
而苏北徐州地区称为白芋。
安徽北方大部分地域和苏北地区的丰县附近称为红芋,安徽西南部安庆也称为“红芋”。
而安徽中南部合肥六安一带则称之为芋头。
陕西、湖北、重庆、四川和贵州称其为红苕。
浙江人称其为番薯,江西人称为红薯、白薯、红心薯、粉薯之类,不一而足,福建、广西称其为红薯或地瓜。同一地区不同区域人们对它的称呼也不尽相同,比如山东大部分地区虽称其为地瓜,但鲁南枣庄、济宁附近的当地人又习惯把它叫作“芋头”,而真正的芋头则被叫作“毛芋头”。
番薯(本草纲目,福建、浙江、广东)甘藷(植物名实图考),甘储、甘薯、朱薯、金薯、番薯、番茹(本草纲目拾遗),甘藷、番薯、红山药、朱薯、唐薯(农政全书等),玉枕薯(台湾府志),山芋(江苏),地瓜(辽宁、山东),山药(河北),甜薯、红薯(山西、河南),红苕(四川、贵州),白薯(北京、天津),阿鹅(云南彝语)
2. 台湾番薯
台湾岛内几乎各县市皆产番薯,其中又以彰化、南投、云林、嘉义等县市产量较大,尤其是南投竹山的番薯质量最优,相传清嘉庆君游经竹山时,尝到当地的红番薯,还留下了“番薯好吃免大条”的名句。在竹山镇农会的辅导下,黑糖番薯已成为台湾南投十大伴手礼之一。
台湾岛的形状类似番薯,台湾人常以坚韧不拔的番薯精神引以为傲。番薯伴随着台湾人踏遍岛上每个角落,尤其是在日据时代,更是攀上了高峰。番薯起源于热带,早期由中美洲、北美洲带回西班牙,由西班牙人传至马尼拉,有葡萄牙人传于马来群岛。中国乃由福建商人陈振龙于明万历22年(1594)利用经商往返之便把当时视为珍品,且严禁出口的番薯,偷偷地运达了福建,从此番薯便在中国“落地生根”。
3.形态特征
旋花科一年生植物。蔓生草本,长2米以上,平卧地面斜上。具地下块根,块根纺锤形,外皮土黄色或紫红色。叶互生,宽卵形,3-5掌裂。聚伞花序腋生,花苞片小,钻形,萼片长圆形,不等长,花冠钟状,漏斗形,白色至紫红色。蒴果卵形或扁圆形,种子1-4。块根为淀粉原料,可食用、酿酒或作饲料。全国广为栽培。
红薯形态大小差别很大。颜色也不同。基本上有红薯、白薯和紫薯。